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43 点击次数:153
◆1926年2月,王一飞和妻子陆缀雯留下了一张合照。
1926年3月21日,新婚的甜蜜还未散去,王一飞就因党组织的安排,不得不离开新婚妻子陆缀雯,从上海启程前往汉口等地去执行一项重要使命。从那以后,王一飞为了革命事业四处奔波,夫妻俩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,但他们之间炽热的感情和对共同理想的追求,一直像纽带一样牢牢连接着彼此。
刚开始展现出非凡的才能
王一飞,本名唤作燕鹏,还有个名字是兆鹏,他在1898年的浙江省上虞县(现如今是绍兴市上虞区)呱呱坠地。1910年那会儿,他成功考进了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大门。转眼到了1919年,受到五四运动的深刻触动,王一飞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途,只为寻找革命的真谛,而这一走,便是坚定地迈向了革命的征途。次年10月,他步入了中共上海发起组所筹备的外国语学社,专攻俄语,随后还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。时间推进到1921年夏天,王一飞有幸成为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首批中国班的学子。1922年的春天,他正式由青年团员蜕变为了中共党员。在中共旅莫支部的引领下,中国班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支部,王一飞与任弼时、华林轮流挑起了负责人的大梁。王一飞凭借其勤奋好学、为人正直的好品质,加上他那和蔼可亲、谦逊有礼的性格,赢得了众人的信赖与拥护。之后的日子里,他又转到了工农红军军事学院,开始系统地钻研军事知识。
◆王一飞在苏联学习期间所着的正装是一套西装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留学期间,王一飞展现出了卓越的翻译能力。他不仅在课堂上担任了一些课程的翻译工作,还在课后以“王伊维”这个名字,翻译了包括《共产国际党纲草案》在内的多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。1924年7月,他作为中共的列席代表,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,并且担任了中共正式代表的语言翻译。回国后,王一飞继续翻译工作,译出了《新社会观》《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观点》和《俄国共产党历史》等重要书籍,成为我们党早期极为出色的翻译家之一。
毕生挚爱
1925年,鉴于国内革命形势的需要,王一飞结束了海外的学业,返回祖国,着手准备成立中共中央军事部(该部门于次年更名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),并成为了这一重要机构的开创者与初期领导者之一。随后,他暂代中共上海区委书记一职,同时还兼任宣传部主任,肩负起上海以及江浙两地的党务管理职责,使得党的各项组织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。
在工作的日子里,王一飞邂逅了他生命中挚爱的伴侣陆缀雯。陆缀雯是个来自上海的姑娘,出身贫寒的劳动家庭。1925年,她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,随后被安排到上海区委机关,负责文书和交通联络的任务。她对王一飞有着不错的印象,后来回忆起初次见到王一飞的情景时,她这样写道:“他待人真挚,从不背后说人坏话。脾气好得很,从不轻易发火,特别有耐心。看到别人有不足,他总是热心帮忙改正,而对自己要求却十分严格。他谦虚好学,还很有才华。”
相处久了,两颗年轻的心渐渐产生了共鸣。1926年2月7日,这对新人在上海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,只邀请了少数亲朋好友,大家聚在一起,喝喝茶,尝尝糖果。他们没有购置任何家具,只是在区委机关旁边租了一间小屋。这间小屋既是他们的家,也是中共中央军事部的一个秘密工作地点。结婚后,陆缀雯从区委调到了中央军事部负责“看门”,她的一项日常任务就是在租来的小屋中,“从报纸上寻找军事消息”。
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
新婚的甜蜜时光匆匆流逝,才一个多月,王一飞就不得不踏上外出工作的旅程。在长江航行的客轮之上,王一飞对陆缀雯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,忍不住提起笔,给远方的她写下了第一封家信:“突然间离开了我深爱的人,心里空落落的,好像失去了什么!虽然这次是因为革命事业,是我主动、自愿且理智地选择离别,但内心那份私人的难过,却始终挥之不去……”信中提到的“校事”,其实是他对革命和党的事业的隐晦说法。随后,他又满怀激情地继续写道:“可我们的生活是充满奋斗的,永远在行动的路上。像那些平庸的夫妻,一辈子守在屋檐下,从不迈出家门一步,那样的生活,我做不到,也不愿意过!”字里行间,流露出他对革命信仰的坚定与无悔。
筹备中央军事部的事务繁多复杂,王一飞频繁奔波于上海、长沙、汉口三座城市。等中央军事部正式建立起来后,王一飞就担任了军事部的秘书,军事部的重担几乎全压在了他的身上。在繁忙的工作间隙,一有空闲时间,他就会用文字来寄托自己深深的思念:“每当我回想起妹妹那天真无邪的样子,还有她对我真挚的爱,都让我倍感振奋。我决心要全力以赴为党(这里指党组织)工作,以此来回报妹妹对我的爱!”这些书信里,不仅表达着王一飞对妻子的深切思念,还寄托了他对妻子的殷切期望。作为比妻子年长几岁的他,在革命道路上既是她的领路人,也是并肩作战的伙伴。
◆王一飞在中央军委任职期间所使用的照相机。
在1926年8月13日给妻子的信中,他鼓励她要勤奋学习,不断进步,“别被‘女性身份’、‘怀孕生子’以及‘过去没上过学’这些事拖后腿,别成了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”。他要她追求“真正且前卫的想法,学习实用的技能”,并且抛开“所有杂七杂八的烦恼”。他期望妻子能多关注政治方面的学习,多读报纸,“这是我的期望,也是我为何不愿把你束缚在家中,仅仅做一个普通新式妻子的原因”。同时,他也在鞭策自己:“要是咱俩的爱情不能在学习和事业上互相加油打气,那我可会感到遗憾。至于我自己嘛,当然也得不断努力才行。”
在老公的指引下,陆缀雯由一名平凡的文书逐步蜕变,成为了中共上海地下党的一名活跃成员,肩负起了更重大的职责。1927年初,考虑到陆缀雯即将临盆,党组织特地调派王一飞从武汉赶回上海。抵达上海后,王一飞被委任为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首任秘书长,他全身心投入到策划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各项筹备工作中。到了1927年3月21日,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拉开序幕,王一飞作为南市区起义的总指挥,与周恩来等人携手,圆满指挥了这次起义。
四一二事变发生后,王一飞开始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方面的任务。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,王一飞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。1927年5月,随着党中央的决定,中央军委机关从上海迁移到了武汉,王一飞也随之前往,并在那里担任了中央军委秘书长的职务。大约半个月后,陆缀雯带着才三个月大的宝宝也抵达了武汉。但遗憾的是,夫妻俩团聚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,七一五事变就爆发了。为了家人的安全,王一飞不得不安排妻儿离开武汉,回到浙江老家暂时避难,而他则选择留在武汉继续战斗。到了8月7日,他作为中央军委的代表,出席了在汉口举行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。
会议结束的那个夜晚,王一飞心里满满都是对妻子的思念,他在汉口一栋小楼的灯光下,给妻子写了一封信:“亲爱的缀文(雯),这半个月里,我只收到了你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信……从那之后,就一天天等啊等,却再也没收到你的半点消息,这让我怎能不牵挂?”“我这边一切都好,你不用太担心,至于我回家的日子,估计得等到秋收的时候才能定了。”信里提到的“秋收”,其实是暗指中央要发动秋收起义,而王一飞即将投身到这场重要的斗争中去。这封信写得有些匆忙,字迹歪歪扭扭的,用的还是临时找来的红色墨水,由此可见,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紧急,时间有多么紧迫。
王一飞和陆缀雯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,用来搬运军火的是几个装有重要物资的行李箱。
会议结束后,王一飞立刻被安排前往鄂北,负责筹备秋收起义的相关事宜。由于革命行动需要保密,他只能借由“外出办公”等隐晦说法,悄悄告诉妻子自己一切安好:“我被上级派到鄂北去处理税务问题,路上大概需要四五天,回来的时间很难确定。而且那边交通条件差,之后可能很难经常给你写信。信可能会变少,但请你不必担心。”尽管这次起义没能成功举行,但它为鄂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遵循着他的奋斗足迹前行
1927年10月,王一飞接过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重担,紧接着他担任总指挥,引领了长沙灰日的一次大暴动。暴动受挫后,反动势力在城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。到了12月22日,在这白色恐怖蔓延的时刻,王一飞又一次给他的爱妻写了封信,信里透露了他坚定不移的革命决心:“这样的环境,其实对我利大于弊。否则,我也不会有今天!所以,我还得感谢他们(指国民党反动派)呢!所以我希望你能坚守气节,不断自我勉励……”只要能做到这一点,“哪怕四处奔波,我心里也踏实了”!两天之后,王一飞又给陆缀雯寄了一封信,盼望她能带着还未满周岁的儿子前来相聚,这样既能协助党内的地下工作,又能照顾家里。陆缀雯收到信后,立刻动身前往湖南,但刚到武汉中转站,就得知了丈夫被捕的噩耗。
◆王一飞的照片是由陆缀雯慷慨捐赠的。
王一飞离世后,周恩来安排邓颖超去告诉陆缀雯这个不幸的消息,并安慰她别太伤心。邓颖超在那儿静坐了好一阵,实在难以开口,就找了个理由去了隔壁罗亦农家。陆缀雯看出邓颖超似乎有话没说出口,心里已有了不好的预感,于是也跟着去了罗家,一张张报纸慢慢翻找,但那份报道王一飞遇难的报纸被罗亦农藏起来了。陆缀雯不死心,又去瞿秋白家询问,瞿秋白夫妇让她坐下,三人相对无言,瞿秋白从墙上摘下尘封已久的洞箫,用那凄凉深远的箫声向陆缀雯透露了这个悲痛的消息。
中共中央的官方杂志为此专门开设了栏目发表文章:“一飞同志的离世,如同湖南工农群众失去了一位璀璨的光芒,我们满心哀伤,唯有继承他的精神,继续前行。”
之后,陆缀雯沿着丈夫的道路前行,持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周恩来给他们的孩子取名为“继飞”,寄托了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亲未竟之志的愿望。时光荏苒,当陆缀雯步入晚年,她将王一飞生前留下的遗物以及51封亲笔信,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。那些信纸上,永远镌刻着两位革命伴侣的深情厚意和浓厚的家国情怀,它们如同一本生动的教科书,持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。
这篇文章是《党史博采》的独家内容。
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,请勿擅自进行转载。
对于任何侵权行为,我们都将严肃处理,绝不姑息。
权益保护援助:来自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的专业支持